文章擷自:http://bit.ly/1igeBQF
【寶寶吃副食品的時間不宜晚!】
不因過敏而延後時間
過去因擔心寶寶有過敏問題而延後吃副食品的時間,已被證明「與事實相反」,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暨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指出,「愈先進的國家,過敏問題愈嚴重,多因對塵蟎過敏而起的過敏性疾病。過去很多人以為最好不要讓嬰兒太早接觸蛋白質類的容易過敏食物。最近研究卻發現延後吃副食品,未必能降低過敏疾病的發生」。
他說,人體的免疫系統分為保護性與過敏性,如果一、二歲以下嬰兒的保護性系統未經特別訓練的話,就容易偏向過敏性的體質。李秉穎醫師解釋,例如腸胃道的感染就是對保護性系統的「訓練」,過去人們常用「不乾不淨吃了沒病」,形容孩子免疫系統會接受自然環境的各種鍛鍊,這有點類似最近盛行的「清潔假說」。也就是說,太清潔的環境使免疫系統缺乏鍛鍊,而偏向過敏性反應。他指出,「嬰兒不接觸外來刺激,不會因此而降低過敏機會」。
建議4~6個月大開始添加
李秉穎醫師表示,台灣兒科醫學會嬰兒哺育委員會根據目前已有的實證研究,並參考國情,對嬰兒哺育提出建議:「母乳是正常新生兒最佳營養來源,足月產之正常新生兒於出生後應盡速哺育母乳,並持續純哺育母乳(exclusive breastfeeding)至4~6個月大。於4~6個月大開始添加副食品,建議持續哺育母乳至1歲,但不建議純母乳哺育超過6個月。超過6個月之後,繼續純母乳哺育者,如無適量副食品補充,會有營養不良危機。一歲後可依據與嬰兒的意願與需要持續哺餵母乳,沒有年齡之限制。餵哺母乳宜以親餵為原則,尤其前2個月」。
文章擷自:http://bit.ly/156Fao2
【三階段副食品餵養原則】
4~5個月 添加副食品原則
葉洪小兒科診所院長葉价彬表示,寶寶出生時沒有咀嚼的能力,因此只能靠吸吮母乳或配方奶做為主要的營養來源。當他們逐漸長大後,就必須添加其他食物,一方面提供奶類所不足的礦物質、維他命等營養素,另一方面訓練咀嚼和吞嚥的能力。寶寶在滿10個月前,90%的腦細胞都會生成,若營養不均衡,也會對發育帶來很大的影響。以下是添加副食品的建議原則:
.寶寶沒用舌頭推開食物 就可以開始進行
吃慣了母乳或配方奶的寶寶們,只要其他的食物一進入口中,就會本能地用舌頭推開食物。媽咪如果將湯匙或食物放進寶寶的口中,寶寶沒有用舌頭推開食物時,便可以餵副食品。尤其寶寶對大人吃飯的樣子很感興趣,或是當寶寶的嘴巴開始一動一動時,也可以試著讓他們嘗試副食品。
.注意餵副食品的時機
最好選擇在寶寶心情好的時候餵副食品,一般在餵母乳之前,會適當地讓寶寶餓肚子,但寶寶過度飢餓時,無法很快吃下許多食物,所以餵副食品會比較困難,最好避免在他們過度飢餓時餵副食品,建議可在早上10點餵些母乳後,充分地給予寶寶副食品。
寶寶應該吃什麼?
葉价彬醫師表示,這個時期的小寶寶,由於腸胃系統還未發育成熟,應選擇糊狀、天然清淡及不引起過敏的副食品為主:
.從米糊開始餵起:
寶寶出生4個月,胃便能產生分解澱粉的酵素,因此,這個時期應從「米糊」開始餵起,米糊含有鐵等特殊營養素,濃度和母乳、配方奶相似,調配應以水調成糊狀,以米:水=1:10的比例為主,初餵時最好能稍微濃稠一點,一般保持用湯匙傾斜,有一滴滴慢慢流下的濃度即可。
.習慣米糊後 可慢慢加入蔬菜和水果
當寶寶習慣米糊後,可將馬鈴薯、地瓜、胡蘿蔔、甜南瓜等蔬菜,和西瓜、蘋果、梨子等水果,先榨出汁再加入米糊中。與甜味較強的水果相比,建議先放入蔬菜,蔬菜和水果都是維他命B、C的供給源,提供寶寶成長所需。
.每次只添加一種新食材
副食品是寶寶自出生以來首次接觸的食物,應由1~2湯匙開始,從少量逐漸增加,餵不同的食物應間隔2~3天,之後須持續觀察4~7天,如無長紅疹、腹瀉、嘔吐等症狀,則可繼續餵食。相反地,若出現過敏反應,應暫停該食物1~2個月後再嘗試,或向醫師諮詢。
初期所需的食材分量和次數
穀類
一餐分量:浸泡過的米5 ~10g(1~2匙)
次數:1次,將米和水裝在鍋中,以大火煮沸後轉弱,煮30~40分鐘。
建議食材:馬鈴薯、米、燕麥、地瓜
蔬菜類
一餐分量:5~10g(1~2匙)
次數:1~2次,將蔬菜汁加入米糊中餵食或將蔬菜汁榨出後熬煮餵食寶寶。
建議食材:南瓜
水果類
一餐分量:10~20g
次數:1~2次,將果汁榨出後餵食寶寶。
建議食材:蘋果、梨子、西瓜